1998年  第18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反应铸造TiC/NiAl(Fe)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和强化机理研究
鲁玉祥, 陶春虎
1998, 18(4): 1-8.
摘要:
研究了反应铸造TiC/NiAl(Fe)复合材料压缩、拉伸性能和强韧化机制。NiAl(Fe)合金的室温拉伸延伸率达11%.含20%TiC颗粒的NiAl(Fe)基复合材料的室温拉伸率为2.5%.与多晶NiAl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相比,20%TiC/NiAl(Fe)复合材料的室温拉伸延伸率明显提高。原位合成的TiC增强颗粒在高温下具有明显的增强效果,含20%TiC增强颗粒复合材料的高温强度比基体合金高100%.塑性的枝晶间区域的存在是NiAl(Fe)及其复合材料在室温塑性得以改善的主要机制。XD+RC工艺导致的晶粒细化作用是NiAl(Fe)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强化机制,位错强化和弥散强化对强度也有一定贡献。
颗粒弥散陶瓷复相材料的设计
刘继富, 李建保, 王厚亮, 黄勇
1998, 18(4): 9-12.
摘要:
应用弹性力学和断裂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颗粒弥散复相陶瓷材料的微观热应力,阐述了颗粒弥散增韧补强的原理,并推导了弥散相的颗粒尺寸和体积分数的临界值,提出了颗粒弥散陶瓷材料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一种新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相稳定性预测方法
陈志强, 韩雅芳, 钟振纲, 魏朋义, 颜鸣皋
1998, 18(4): 13-18.
摘要:
提出了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相稳定性预测的新方法-REN法,应用于文献公布的59种成分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相稳定性预测,并与文献中的试验结果和Mdt值法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成功地预测单晶高温合金的TCP相析出倾向,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铸型搅动法细晶铸造对K418B合金整体涡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袁文明, 刘发信, 汤鑫
1998, 18(4): 19-25.
摘要:
铸型搅动法细晶铸造使K418B合金整体涡轮获得了细小、均匀的等轴晶粒,改善了合金中初生MC和γ′相的分布形态,并使它们的平均尺寸减小。细晶铸造K418B合金整体涡轮材料在450~650℃的低周疲劳寿命至少是普通铸造的4倍。
微波加热实现陶瓷材料同时烧结与连接的研究
白向钰, 鹿安理, 吴苏, 蔡志鹏
1998, 18(4): 26-30.
摘要:
利用微波加热方法对ZTA(Al2O3+20wt%ZrO2),Y-TZP(2.7mol%Y2O3)进行了同时烧结与连接,并进行了常规加热对比试验。对ZTA、Y-TZP的烧结密度及二者的连接强度进行了评定。利用扫描电镜对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利用微波加热可以顺利实现陶瓷材料之间的同时烧结与连接。与常规方法相比,微波加热时致密化过程快,收缩致密化协调性好,组织细小、均匀,连接强度高。
耐高温Ni-ZrO2复合镀层的制备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为, 高建平, 董向红, 郭鹤桐
1998, 18(4): 31-35.
摘要:
采用复合电沉积技术制备出了Ni-ZrO2耐高温复合镀层,并利用正交设计对影响复合电沉积过程的电流密度i、镀液中微粒浓度c、搅拌方式m、微粒粒径d及其间的交互作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对复合镀层中ZrO2含量影响显着性大小顺序为:d>m>d×m>c>d×c>i×m.
用物理溅射法在碳纤维表面涂覆SiC
华文君, 陈大明, 李斌太, 张建苏
1998, 18(4): 36-39.
摘要:
采用物理溅射法在碳纤维表面涂覆SiC,研究其工艺参数对涂层厚度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碳纤维表面得到均匀、连续的SiC涂层。当涂层厚度适当时,原纤维的强度不受影响,且工艺具有涂覆温度低,沉积速度快的特点。
反应烧结氮化硅陶瓷模具拉深不锈钢的试验研究
梁金生, 梁广川, 张建军, 高兴华, 傅德水
1998, 18(4): 40-44.
摘要:
在YA-100型四柱液压拉深机上,进行了用反应烧结氮化硅材料凹模拉深不锈钢(SUS304)的试验研究。结果证明:与水基润滑剂配合,反应烧结氮化硅陶瓷材料模具拉深SUS304不锈钢时,拉深件不产生划痕、划伤等表面缺陷,拉深件废品率低于0.1%,模具表面也不产生拉深棱缺陷,是可以替代金属模具拉深不锈钢的新一代模具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应力集中对GH2036合金低周疲劳-蠕变性能的影响
施惠基, 何玉怀, 刘绍伦, 韩增祥
1998, 18(4): 45-51.
摘要:
在对光滑试件和缺口试件进行高温疲劳-蠕变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应力集中对GH2036合金低周疲劳-蠕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缺口试件的循环寿命远远低于光滑试件的循环寿命。将应变范围划分方法和改进的Neuber原理相结合,得到了缺口部位高温低周疲劳-蠕变寿命估测的方法。用该方法估算GH2036合金的寿命并与实测寿命结果进行比较,证明此方法的预测效果良好。
未来航空发动机材料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向
傅恒志
1998, 18(4): 52-61.
摘要:
根据发动机材料基本服役环境的特点,提出将先进的结构概念与材料概念、发动机的先进性、可靠性与材料组织和缺陷的可控性与稳定性结合起来开展材料研究的论点。从使用温度、高温比强、抗氧化性、韧性、导热性与加工性方面分析了传统材料与新材料体系的特点,并针对我国航空发动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